|
經治療前後對比圖时间:2023-12-20 案例1、 圖a(拍攝於(yu) 2019.03.07) 治療前 患者XXX女,年齡50,診斷:右側(ce) 股骨頭缺血型壞死。 圖a顯示:右側(ce) 股骨頭變形、塌陷。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凹凸不平,部分骨質翹起、分離。頭內(nei) 骨質密度不均,見有不規則囊狀骨質破壞區。 圖b(拍攝於(yu) 2019.12.15) 治療中 患者XXX女,年齡51,診斷:右側(ce) 股骨頭缺血型壞死。 圖b顯示:與(yu) 2019年3月7日影像對比右側(ce) 股骨頭內(nei) 骨質破壞區麵積縮小,部分壞死區見骨質增生硬化,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已大部分隆起,分離的骨片仍存在。 圖C(拍攝於(yu) 2020.09.07) 治療中 患者XXX女,年齡52,診斷:右側(ce) 股骨頭缺血型壞死。 圖C所示:與(yu) 圖B比較:右側(ce) 股骨頭稍扁,頭內(nei) 骨質破壞區範圍明顯減少,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全部隆起,連續性好;原分離骨片體(ti) 積減小。 圖d(拍攝於(yu) 2021.03.05) 治療中 患者xxx,女,年齡52 診斷:右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。 圖d所示:右側(ce) 股骨頭外形尚可,頭內(nei) 骨質破壞區進一步縮小,原壞死區骨質增生硬化,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光滑。原分離骨片位於(yu) 關(guan) 節間隙內(nei) ,體(ti) 積進一步縮小密度降低。
圖e(拍攝於(yu) 2022.10.14) 治療後複查 患者xxx,女 年齡54 診斷:右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e所示:右側(ce) 股骨頭外形尚可,頭內(nei) 見散在的小囊狀低密度灶。原大部分壞死區已被正常骨組織充填,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光滑,連續性好。原分離骨片已吸收消失。 案例2、 圖a (拍攝於(yu) 2019.03.22)治療前 患者XXX,男,年齡7 診斷:左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a顯示:左側(ce) 股骨頭明顯變形,骨骺端內(nei) 骨質密度不均,可見地圖樣骨質破壞區,部分骨骺線處骨質增生硬化,與(yu) 健側(ce) 比較,骨骺端體(ti) 積明顯縮小。 圖b (拍攝於(yu) 2019.07.25)治療中複查 患者XXX,男,年齡8 診斷:左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b顯示:與(yu) 圖a影像比較,左側(ce) 股骨頭骨骺端內(nei) 骨質密度不均,呈不規則囊樣低密度灶,骨質破壞區體(ti) 積減少。骨骺線處增生硬化帶變細。 圖c(拍攝於(yu) 2020.11.28)治療中複查 患者XXX,男,年齡9 診斷:左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c顯示:與(yu) 圖b影像比較,左側(ce) 股骨頭骨骺端中央見小片狀骨質低密度灶。股骨頭關(guan) 節麵大部平滑完整。原大部骨質壞死區被正常骨組織填充,與(yu) 右側(ce) 股骨頭骨骺端比較體(ti) 積基本一致。骨骺線處增生硬化線消失。 圖d(拍攝於(yu) 2021.03.13)治療中複查 患者XXX,男,年齡9 診斷:左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d顯示:與(yu) 圖c影像比較,左側(ce) 股骨頭骨骺端原小片狀壞死區內(nei) 見骨質增生硬化,其上方仍有小結節狀低密度灶。骨骺線模糊,與(yu) 健側(ce) 對比股骨頭骨骺端體(ti) 積大致相同。 圖e(拍攝於(yu) 2021.08.25)治療後複查 患者XXX,男,年齡10 診斷:左側(ce)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圖e顯示:雙側(ce) 股骨頭未見變形,頭內(nei) 骨質密度均勻。關(guan) 節間隙正常。左側(ce) 股骨頭幹骺端間隙較右側(ce) 稍寬,其它未見明顯異常。 |